2013年10月1日 星期二

天母松柏堂太極拳社招生中!

天母松柏堂太極拳社招生中!

課程內容

鄭子太極拳班:
教授五絕老人鄭曼青大師三十七式太極拳鬆柔展開,鬆筋活骨, 行氣養生。

太極拳推手班:
研習大鬆大柔之推手技巧。涵蓋聽、化、拿、發等勁法應用及自衛防身之上手功夫。

松柏煉氣靜坐班:

研習太極龜息大法。固本、培元、最上法,可達禪定之妙境。煉氣、靜坐就會將失去的元氣在補回來,使五臟六腑強壯。是一種祛病、養身、延年益壽的功夫。提高人類的精神生活品質。

天母太極拳班
>>週六早班:每週六 早上9:30~11:00
>>週三晚班:每週三 晚上8:00~9:30
費用:三仟元 (一期三個月)

天母太極拳推手班 
>>週六早班:每週六 早上9:30~11:00
>>週三晚班:每週三 晚上8:00~9:30
費用:三仟元 (一期三個月)

地點:三玉里活動中心,士林區忠誠路二段53巷7號10樓
(高島屋右後方)

圓山太極拳班
>>週二早班:每週二 早上10:00~11:30
>> 週四早班:每週四早上10:00~11:30
費用:三仟元 (一期三個月)

※報名前須先電話連絡,第一次上課會有專人帶上山。

太極煉氣靜坐班>>每週日 晚上8:00~9:30
※註:有報名拳架班以後才能加入

●電話報名專線:88664975(請於每日下午3點半以後來電洽詢)
手機:0917-997-622、0955-533-221黃小姐洽 
●上課時間直接至活動現場報名
天母松柏堂太極拳社:http://www.taichi.url.tw/

太極拳的醫學效應

太極拳的醫學效應

練太極拳有多好﹖也許很多人都聽說對身體很好,但不確定到底真的好在哪裏。這一篇文章就以練習太極拳後的醫學效應為重心,跟大家做個詳細的報告。
目前醫學上已經證實的效應裏,練太極拳對於心血管疾病免疫力降低平衡能力失調腦神經衰退以及糖尿病,有非常顯著的改善效果
這些研究成果,是由國內外的醫學研究機構所研究並發表出來,而且很多相關研究成果,都已經刊於各種著名的醫學期刊上。
心血管疾病的效應
心血管疾病通常跟膽固醇有相關,身體內膽固醇越多,越容易有心血管疾病。
而觀察心血健康的指數,一般常用血管順從度以及血管阻力來分析。血管順從度的數據是越高越好;而血管阻力的數據則是越低越好。
下面兩篇報導,證實了練習太極拳的確對心血管疾病的病人有其醫療上的實質幫助。

一、醫學證實太極拳能降低血管阻力
(中廣新聞2005.07.28許佳惠報導)
很多老人家一早在公園裡練太極拳,強身健體。醫學證實,練太極拳的確能夠增加平衡感,降低膽固醇和血管阻力,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針對七十位成年人所做的研究也發現,只要練拳三個月,體力就有改變
武俠小說中,武當派祖師張三豐自創的太極拳,練得好能稱霸武林,練不好也能強身健體,電影「推手」就是太極拳當中的一個招式。
練太極拳多年的仁愛醫院社區醫學部主任王俊雄表示,近年來國內外針對太極拳做研究,已經證實多練太極拳,可以增進身體平衡,老人家比較不會跌倒,還能降低血壓跟血脂肪
為了研究太極拳對成年人心血管疾病的影響,王俊雄主任找來二十六位剛學太極拳和二十八位沒練太極拳的人,以及十六位練拳超過兩年的人,進行比較,這七十人平均年齡在五十七歲到五十九歲之間,結果發現,只要練拳三個月,體內就有變化,平均來說,膽固醇可以降低百分之八血管順從度,也就是血流的順暢程度,可以提升百分之八點四四,而血管阻力則降低百分之六點三九,這些改變都具有統計學上的意義
醫師表示,練拳越久,改善幅度越大,有一位練拳幾十年的九十四歲阿伯,看起來就像六十歲,整天還騎著摩托車到處跑,醫院計劃下一步要研究練太極拳對大腦的影響。
原文網址: http://tw.epochtimes.com/bt/5/7/28/n1000678p.htm

二、練太極拳,改善血管彈性
(中國時報張翠芬2007.03.22 台北報導)
你擔心血管硬化嗎?不妨開始練習太極拳吧!陽明大學傳統醫藥研究所助理教授呂萬安醫師研究發現,長期鍛鍊太極拳,確實可以改善中老年人動脈硬化
現代人飲食不當,動脈硬化將導致猝死的危機,運動有沒有辦法改善血管的健康?答案是:可以的!呂萬安醫師以17位太極拳和20位太極拳初學者進行研究,運用DynaPulse 200M儀器測量參與者的肱動脈血管彈性度,並比較血壓升降情形。
研究過程長達3 個月,太極拳初學者經過為期3個月,每星期鍛鍊7次,每次40分鐘的楊式太極拳練習,結果有明顯的改變,呂萬安醫師發現,太極拳初學組在訓練後收縮壓和脈搏壓全部下降,收縮壓從126.9±10.7mmHg下降為118.8±17.3mmHg,脈搏壓從58.5±9.6mmHg下降為51.3 ±13.3mmHg,下降幅度都具有統計學上的意義。
至於血管彈性方面,肱動脈血管彈性度上升,從5.28±1.69%/mmHg上升為6.35±2.54%/mmHg,在統計學上的意義顯示,運動鍛鍊讓血管變得更有彈性了。
呂萬安醫師表示,長期鍛鍊太極拳確實可以改善動脈動脈硬化的現象,他建議,中老年人應養成運動習慣,並持之以恆長期鍛鍊,太極拳很適合在社區推廣,做為中老年人天天練習的健身運動。
原文網址: http://health.chinatimes.com/sick.asp?aid=2181

免疫力的影響
免疫力的強弱,可以代表一個人容不容易生病。免疫力強,自然百病不侵;免疫力弱,病毒就容易侵襲,而造成生病。
隨著年齡的增大,人的免疫能力會隨著身體機能的衰老而逐漸降低,下面這一篇研究報告,就告訴了我們練習太極拳能增強免疫力。

一、美研究稱老人家練太極拳有益免疫系統,避免帶狀皰疹上身
(紐約路透社2007.03.-24報導)
研究人員週五說,中國傳統的太極拳可以增強老年人的免疫系統,增加對抗帶狀皰疹(俗稱皮蛇)病毒的疫苗功效。
研究人員發現,太極拳也能改善老人家的免疫系統,以對抗帶狀皰疹病毒所造成的疼痛與皰疹。
老年人注射疫苗加上練太極拳的話,體內的免疫系統功能可達到年輕人的水準
率領這項研究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麥可厄文(Michael Irwin)教授說,「這些研究結果令人振奮,因為研究的結果也涉及諸如流感和肺炎等其他傳染病。」
「疫苗通常在老人家身上沒有顯著作用,這項研究顯示,練太極拳或許可補其不足,並加強如流感等其他疫苗的效用。」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所引起。小時候得過水痘的人容易得帶狀皰疹。這種病毒可潛伏體內,隨著免疫系統因年齡增長而減弱,就可能引發帶狀皰疹。症狀可能疼痛異常,並通常會持續三至五週。
根據這項發表在4月號《美國老年醫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的研究,60歲以上的老人約三分之一會罹患帶狀皰疹。

二、運動激烈 反傷害自體免疫
(中時電子報 夏念慈 高縣報導)
長庚醫院研究報告指出過猶不及都容易生病,鼓勵糖尿病患練太極拳改善病情
高雄長庚醫院跨專科研究團隊發現,激烈運動會傷害人體免疫功能,中國傳統太極拳卻能有效改善糖尿病人血糖質與提昇免疫力,鼓勵糖尿病患常練太極拳及做氣功有助改善病情。
這項研究結果獲英國運動醫學雜誌重視,並認為可能繼印度瑜珈熱之後,再度掀起全球學中國太極拳風潮。高雄長庚研究部指出,原本醫界強調第2型的糖尿病患應落實運動及減重,及早減低體脂率有助降低血糖值改善病情,因而不少患者採用跑步、快速游泳、健身器材等較激烈的運動方式,期能及早減重降脂。其實卻適得其反,反而傷害患者自體免疫力,容易生病。
這項結合高雄長庚新陳代謝科、復健科、護理部等跨領域團隊研究成果,昨天首次在國內公開發表。

為了解中國傳統健身運動對人體影響,高雄長庚護理部還特別在鳳山開辦社區老人太極拳班,檢測60多名學員運動前後身體變化,現已完成2階段式研究成果。

高雄長庚研究部主任楊崑德說,第1階段研究成果顯示,健康老人練太極拳3個月之後,調節免疫功能的T細胞數量增加2成,且雙腿行動關節靈活度及速度也改善了,讓老人起得輕鬆,也不容易感冒了。第2階段研究則針對臨床糖尿病患練太極拳運動前後身體狀況檢測統計,找出太極拳有助降血糖改善糖尿病情的機轉。

楊崑德說,糖尿病患練太極拳,能增加調節T細胞數量,減經蛋白質糖化程度,提高抗發炎蛋白質數量,進而減低抗發炎指數,達到降低血糖值的功效。

他還進一步指出,包括健走、非大量流汗的有氧運動、游泳速度放慢等運動方式,與中國傳統的太極拳、氣功等運動,均屬釋氧量總承受量5成5的中度運動。這種運動方式不會傷害人體免疫功能,反而提高免疫功能,甚至有改善血糖值的功效。楊崑德建議,中老年人及糖尿病患者的運動方式,應避免過於激烈,採用適當的中度運動健身。


血糖的控制
糖尿病的主因,就是病人血糖控制能力不佳。而下面的報導證實太極拳訓練能改善病人身體對血糖的控制能力。
太極拳有助改善二型糖尿病病情
(新聞引據:路透社 2007.03.09楊明娟撰稿:鍾錦隆編輯)
根據台灣長庚紀念醫院所做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中國傳統的武術太極拳,可能有助改善二型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協助他們提升免疫功能以及改善血糖控制。所謂第二型糖尿病、又叫非胰島素依賴型或成人型糖尿病,這類病人即使體內仍製造胰島素但血糖值仍會上升。
這項研究要求32名罹患糖尿病的男女患者,接受為期 12週、每週3小時的太極拳課程,結果發現,他們的A1C(糖化血色素)明顯下降。A1C是血糖控制的測量指標。
此外,接受測試者體內的調節T細胞 (regulatory T cell)也明顯上升。調節T細胞是一種免疫細胞,可以對會對特定病原分子產生專一的辨識能力,也就是免疫記憶,可以提升人體的免疫能力。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3月份的美國「糖尿病治療期刊」(Diabetes Care)。

對平衡能力的影響
太極拳是緩慢且平衡的運動,對於行為能力控制不順利的柏金遜症有什麼樣的幫助?下面這一篇新聞就做了詳細的分析:
增強平衡力防跌倒練太極拳
(新聞引據:明報2007.03.23潘詠珊訪問/ 梁小玲編輯)
練太極拳不單可以養生,有研究顯示,練太極拳能增強身體平衡力,加強單腳站立的穩定性,有助防止跌倒,對柏金遜症患者具有復康治療的作用。其實即使是普通人,也可以經常「練太極拳」,強健體魄,防患於未然,不如齊來學習一招半式吧。
柏金遜症並非罕見的疾病,香港現時約有 12,000名患者。這種病至今無法根治,只有靠藥物控制病情,不過,如能勤做運動,練太極拳,對病情可能會有幫助。

腦神經衰退影響活動
柏金遜症是一種慢性腦神經組織衰退疾病 ,由於腦幹內稱作「黑質」的部位出現退化,未能產生足夠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令腦部指揮肌肉活動的功能受到損害,直接阻礙了患者的活動能力。
香港柏金遜症基金會董事、現任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內科顧問醫生蔡德康表示,柏金遜症的早期運動障礙包括手腳震顫、肌肉僵硬、走路時雙手缺乏擺動、聲調單一、面部欠缺表情等;中期病徵會加重,影響日常生活,如穿衣服時動作緩慢,從事體力勞動者會感到工作效率下降;到了晚期,會出現吞嚥困難、排便等自主神經障礙、重心向前,走「碎步」,甚至出現認知功能障礙。
柏金遜症對活動能力的影響非常大,練太極拳這種看來「靜態」的運動究竟對患者有何幫助呢?

太極拳具復康治療作用
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副教授麥潔儀博士曾與同事合作,於 2003年發表一份研究報告,對太極拳在增加平衡力和單腳站立的穩定度方面予以肯定。研究對象分成兩組(每組 19名長者),一組向來有練習太極拳,另一組則向來有做其他運動。兩組人均須最少練習一年太極拳,每星期最少 3次,每次 30至 45分鐘。結果,向來有練習太極拳的組別,無論在平衡力和單腳站立的穩定度方面均較另一組優勝。

麥博士稱,太極拳對柏金遜症患者有以下療效﹕
一、 增強平衡力
太極拳的動作要求前後左右的移動重心,可以增強身體的平衡力。柏金遜症病人因為肌肉無力、僵硬,動作緩慢,超過一半會跌倒。研究顯示,練習太極拳最少一年後,單腳站立的時間能增長,單腳站立超過十秒的話,跌倒的機會便會大減。一個人跌倒時多是因為正運用單腳或是正在走路,練習太極拳後身體左右搖擺的幅度會減少。」
二、 提高走路速度和步幅
「患者走路緩慢,行『碎步』,練過太極拳後走路速度會加快,步幅也增大。外國有研究顯示,患者走路的信心會大增。」
三、 加強肌肉力度
「患者很多時無法挺直身子,而太極拳因為經常要屈膝練習,能增強大腿的肌力,從而令身體挺直。」
四、 增加身體柔軟度
「柏金遜症病人的腰部尤其僵硬,太極拳有很多轉身動作,能增加身體的柔軟度。」

對腦神經的影響
太極拳是除了對外在的平衡能力有幫助之外,對內在的腦神經也有舒緩緊張的作用,下面這一篇報導就可以證明太極拳在這方面的效用:
練太極拳有助緩解緊張性頭痛 
(新聞引據:大公網 2007.05.02報導)
【大公網訊】根據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日前公布的一項研究報告,練習太極拳有助於減輕成年人緊張性頭痛症狀,並可增強患者身體多個方面的機能。

據新華社洛杉磯5月1日電,報告說,研究人員組織緊張性頭痛患者進行為期15周的太極拳練習。經過練習,這些患者的頭痛症狀有所緩解。科研人員在對練習者的身體各項功能進行測試後發現,患者的體力、社交能力以及精神狀態等方面也有很大改善。

研究人員說,精神過度緊張和壓力是引起緊張性頭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太極拳是一種靜中有動、使人放鬆的運動,能夠有效調節人們的身心和諧。練習太極拳可以提高練習者全身各系統器官的機能,增強體質,達到有病治病,無病健身的作用。

研 究人員指出,這一結論符合醫學理論,因為練習太極拳要求心靜和注意力集中,動作需要完整連貫,由眼神到上肢、軀幹、下肢,上下照顧毫不紊亂,需要有良好的支配和平衡能力。這一切都要在大腦較緊張的活動下完成,對中樞神經系統起到間接的訓練作用,從而提高了中樞神經系統緊張度,活躍其他系統與器官的機能,加強了大腦的調節作用。

這項研究成果刊登在新近出版的《補充和選擇醫學》期刊上。
原文網址: http://www.takungpao.com:82/news/07/05/02/GY-730593.htm

結論﹕太極拳的醫學效應
根據上述幾篇醫學報告,我們可以得到下列結論
以目前的醫學報告可以證明,只需要三個月的持續練習,太極拳對於外在的肢體行動、平衡能力,以及內在的腦神經都有相當良好的控制作用
而在身體器官上面,可以改善心血管的問題以及強化免疫系統的功能。
而在各種不同的疾病裏,以控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柏金遜症、帶狀皰疹及緊張性頭痛都有得到改善的證明。
既然知道了太極拳有這麼多的好處,那還等什麼呢?找個適合自己練習的時間、地點以及夥伴,一起為了健康練太極拳吧!


 ※ 以上文章轉載於網路。祝大家身體健康!

劉錫亨老師的拳藝寶藏(整 理: 黄耀輝)

劉錫亨老師的拳藝寶藏
   黄耀輝
 
  如今劉老師已歸道山,當年跟隨他十多年的學拳歷程,常聞他說若有新的發現或心得,足以增益太極拳的闡釋精進,必與同學分享。又叮嚀不可輕易外傳。視這些得之不易的拳藝寶藏,為不傳之秘。但若任其隨着劉老師的仙逝而流失,殊為可惜。
   劉老師忌諱留下拳照,能見到的僅是零零星星的幾張。週日在幸安國小教練場,同學拿出相機凖備拍老師的拳照,「不可以,我的拳還在進步。你這一拍,就把我的功夫拍定在這種水平」。這是何等的謙卑。
  劉老師的拳已達極致。已是國寶級的大師。卓越的拳理詮釋,拳架,推手,散手,劍的教學毫無留下教學錄影帶,至為可惜。個人曾經三次懇請拍錄全套教學錄影帶,都一一被拒絕了。「我在時,最好是直接跟我學好。可以指導,討論,講解,解惑,回答問題。設使拍了錄影帶能討論,能研究問題 ? 人是活的,錄影帶是死的;要跟活的學呀」 言下之意,就是要每一位把握住機會認真學習 。
當年師爺一再叮嚀劉老師要多來在豫溪的住處。當時劉老師心中不以然,不明白師爺的用意。心想等工作之餘再前 往候教。「我在糧食局的工作實在太忙了。抽不出空來。不知老師要我經常去住處,不知是何事」「要把太極拳的理絡弄清楚呀」 當時劉老師不太在意,祇要師爺在,随時都可以向他請益。不多久師爺驟然謝世。真是人生無常,這時才懊悔莫及。學習的機緣一蹤即逝。
  週日在工專教練場個別指導推手。每當跟老師學推手,必定集中精神,一 點也不敢散漫。手容恭,足容重,豎脊樑,要輕要鬆。更不敢有絲毫的拙力。
 「跟我學推手的掤擠按,一套攬雀尾都完成不了。僅練到手。我要往左,你不讓我,擋住了去路。我祇好跟着你變了招式。」這無異是跟隨劉老師十多年學拳的詮註。從這裡可以領受到劉老師手法之輕,鬆,靈敏,真難以想像。拳論說的很清楚,要捨已從人。擋住了去路,就是有頂抗。雖然很輕微可是在老師的聽勁裡頭,已是很重了。「你的手臂好像裹了鐵條,一點靈氣都沒有。」 經這一語道破,為什麼一套攬雀尾都完成不了。
 動而無動是真動                                                         
在劉老師的拳藝寶 藏裡頭,諸多經典之作。既然是動了,又說沒有動。不經劉老師解釋,單是依表面的字義是得不到真動的內涵。 在這裡要依文不依義。動而無動;說明要動的好像沒有動。這時的動是整体的動,一動無有不動,要大家一致的動。使對方感應不到我在動。真動之要,應如拳論 言;無斷續,要輕,要靈,更要貫串完整。反之,則身便散亂無章 。猶如江中平順之流水。水波不興,流水無痕,水在動但不呈現它的動態。太極拳的真動應如是。一經接觸,對方的根已拔了。
動作讓為先
讓,指的是要禮讓為先。拳論言;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急應與緩隨,不能急躁。心中隨時要存禮讓之意,本是捨已從人。絲毫不可有頂撞,爭先或衝動之意圖。任何動作必遵循禮讓為要。先要讓才能黏,能黏才能掤。能掤則接勁不難矣。劉老師以一黏字訣貫之。能處處讓,則處處能黏,可得機先矣。
動必由湧泉之根
動;非從腰、也非由胯而動。此處言根不在腰,也不在胯。而不謹守其根在湧泉者,往往陷入根在腰之譏。謬誤出諸於沒有了解“主宰 ”的真實義。在這裡主宰並不是說腰要自動,自轉,扭動。腰是被動的。應該怎麼動才符合主宰的真實義。拳論云:其根在腳,發於腿。這明明說要先有根,才能發於腿。腰的動必由湧泉之根帶動,故主宰的要義在於動必由根。又拳論云:內氣流經湧泉入地生根。根有了才能動。體用歌云湧泉無根腰無主,力學垂死終無補。劉老師直言之,為無根之學。不經根的動作必然是斷,折,散亂,更不可能言完整一氣。實實在在的根,必須是活的,如直向地下栽植,內氣能入地生根,方可言動必由根。
犁田功夫
犁要深耕,勁道必須拿捏得宜,方能隨心所欲,達到駕輕就熟的境界。
犁要動必先入地。太極拳落地生根的道理, 同犁田功夫是一致的。因此,單用腳站立於地是死的根。活根來自鬆,柔,沉如直向地下栽植。 劉老師更言:要栽根,要鬆,要沉。栽根要跟着轉根。根固於地,得內勁反轉上導,用在移根。則能暢順虛實根之轉移。綜括其理,取犁田功夫名之。
單式基礎功夫
這套單式功架是劉老師研究拳理,拳架的精華。可擇任一基本架式週而復始單練,直至純熟,復擇另一式單練。如此反復循環不已。遵循少則得,多則惑的古訓。
步法可為平行步左右弓箭步。從實根轉移到虛根,不許有雙重。要落地生根,勢必須如直向地下栽植。最常犯錯是虛根和實根的轉移尚末到位,一式末做完整急着變換招式。犯了雙重之病。病在磨損膝蓋種下運動傷害的禍根。
招式可為掤,履,擠,按。或左右雲手,彎弓射虎,斜飛式,倒攆猴等等。全套拳架,式式圴可拆開,逐一單練。替代整套拳架。民國 7475年劉老師應邀赴美國,歐洲教授太極拳。行前專練本套基礎功夫。
龍虎拳
這是劉老師的另一創擧。整套拳架子可如長江之水滔滔不絕。一招接一招,
反復演練。起頭可由掤,履,擠,按;四基本攬雀尾到按式。轉進一步練「反手攬雀尾。」 此時將根固定在後腳腳根。不做根的虚實轉換。腳步可為平行,左右弓箭步,配合架式的手勢,一套完成後換步,再從基本攬雀尾開始。
掤捛兩式取其姿態似龍蟠,而擠與按如老虎盤踞在山頭。故名龍虎拳。
資料來自:時中學社

太極拳在臺灣-郭應哲

太極拳在臺灣 東海大學政治系 副教授 臺灣武藝文化研究協會秘書長 郭應哲 20050902
 極拳在臺灣----------發佈日期:2007/6/4
          太極拳在臺灣
 東 海 大 學 政 治 系 副教授
臺灣武藝文化研究協會 秘書長 郭應哲
 發表:大韓民國全州市200592
演講:國立體院20051021

1949年(民國38年),蔣介石率領中華民國政府播遷臺灣,隨之遷移至台的大陸各省人士達二百萬人,予臺灣當地各方面之影響極巨。而太極拳,只不過是其中一個面向。流傳至台的太極拳至少有三個特色:第一、具體而微。臺灣有太極拳之流傳也自1949年始,而來自大陸各省,流派甚多,其中亦不乏代表性傳承,可以說是太極拳一個摘要切面,具體而微。第二、延續傳統。中華民國政府至台之後,處處標榜其系中國文化道統之所在,比如其國民教育系統中,往往聲稱蔣介石乃祖述所謂「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以迄 國父 孫中山 先生」,此一說辭,當然是蔣介石為其威權政體尋找正當性的政治宣傳,但也正因為所謂「傳統中華文化」具政治正確性,臺灣的中國人很習慣以「保衛、復興中華文化」來看待中國老東西,太極拳的傳承在此風氣之下,標榜傳統師承,若欲探訪太極拳面貌,在臺灣,頗有「禮失求諸野」現象。第三、融合創新。臺灣地小人稠,太極拳來自大陸各省,流派紛陳,習武者若難抑廣習博參之念,則轉益多師相當方便。故在各派家法之外,目前臺灣太極拳家,不乏兼長數家而獨樹一格者,在保守傳統流派之外,又能出入自得。

  總的來說,臺灣雖是中國文化邊陲地帶,但因1949年局勢之大變局,兩百萬大陸各省軍民入台,帶入了多姿多采的各省人文景象,中國薈華於臺灣,太極拳只不過其中之一。複以島國遺民,往往崇憬原鄉斯文,寶之護之,情切過於故國同胞,傳統文化中興於臺灣,太極拳居其一。而臺灣地小人稠,加以半世紀和平發展,對太極拳的創造發展也提供了良好條件。
   以下謹根據本人的見聞,並參考相關資料,就臺灣流傳之太極拳現況,予以述評。

壹、陳氏太極拳
   臺灣流傳的陳氏太極拳,雖然傳人不多,但陳太主要的流派,卻都俱全。曾在京隨陳發科練拳之潘泳周指出:陳氏的拳藝在台是很齊全的,包括陳氏頭套十三式大架、新架(按:指十四世陳有本所創)、小架(按:指十五世陳清萍于趙堡鎮所創)以及二套炮捶都有。現分說如下:
 一、杜毓澤(光緒23年~民國79年,河南省博愛縣人):所富傳承為:跟十六世陳延
熙習有老架,並一部份炮捶。又跟趙堡架系十七世陳名標習小架及炮捶。故其輩份可到十七世,乃在台最高者。杜氏所從藝者,皆陳氏名手,乃因杜氏尊翁杜嚴,兩榜出身,點過翰林,當過知府,望重一方。陳鑫《太極拳圖說》乙書之序文,即出杜嚴之手。故杜氏傳承特別。如依徐紀所論,杜氏之拳架,可有三項地位:
  (一)保存陳延熙「老架」練法,與今日習見者不同,為比較研究重要資料
  (二)保存陳名標的「忽雷架」,依徐紀所訪,今在陳溝亦無練習者,可稱稀有。
  (三)炮捶兼老架、小架二系,亦獨樹一格。
   杜氏之拳架古樸、簡潔、嚴謹,穩重大方,與今日習見特別強調纏絲抖彈,並且形諸於外的練法,確有不同。其傳承表如下:
(傳承表見附件)

 二、王鶴林(河南省博愛縣人):陳氏十七世陳發科宗師到京授藝,即王鶴林家所聘。蓋
以王氏體弱多病,乃父伊文公在京,特經杜芾堂引介敦聘陳氏到京施教,時為民17年間。抵京後安置于「覃懷會館」。陳氏在王家院落單獨學了五年。之後,王氏於民28迄30年間在陝西省城固縣就讀西北大學,結識17世新架陳子明,又時加請益。王氏的拳架,舒坦大方,為其特色。而延師到府授藝,西席東少主之關係,自有不同。其在台傳人不少,早年門生如黃浩然、劉金科、林秋山、林石桂、陳慶發、王清璋、張大昕、陳南光等人,目前其妻舅賀紀林在台中頗有傳授。
  三、潘泳周(江蘇省吳縣人):於民國20年就讀北平大學時,到「覃陽會館」與陳發科
習藝,習得大架頭套十三式與二套炮捶。其拳架柔和內斂,剛烈不形於外。潘氏長於文采,著述甚豐,于太極拳理發明甚多,著有《陳氏太極拳大全》二卷等。此外,潘氏宏揚陳太甚力,門下傳人目前有教拳者,如劉德長、洪塗生、洪允和、李心發、江弦蒼、馬延基、林純仙、蕭抒國、管仲福、張東海、徐東啟、林耀堂、余仲苗(以上在台);潘元德、周文沛(在美)等等。為數甚眾。在台影響力甚大。
  四、王夢弼(河南省溫縣陳家溝鄰村招賢鎮人):為陳發科早年弟子,民15年與陳之外
甥王司孔共同學陳氏老架于陳氏故居。王之拳架,據徐紀所見,與杜毓澤「幾乎全同」。
  五、郭青山(河南省溫縣城北東梁所村人):習新架于陳省三。
  六、王晉讓(民前6年~85年,河南省沁陽徐堡鎮人):是在台傳趙堡架的名師。其拳
架習諸于18世陳應德。徐堡鎮離趙堡鎮只有二十來裏,王氏因曾遇盜賊幾遭不測,家中長輩遂聘陳應德每月來家中授課一周,連續三年。他自謙三年只學一套空架,後更因為見了楊太傳人厲毓海的太極拳文雅美觀,遂「藏拙」不傳。來台後於民53年間始開始教拳。王氏所習,大陸或稱「活步方圓架」,俗名「忽雷架」,臺灣則多稱「陳家小架」或「趙堡架」。其特點為架子小,拳打臥牛之地,王氏授拳之場所不過 二坪 大小。而演來松活抖彈,全身顫抖,全不用力,概走柔圓纏絲之勁,而勁發瞬間,觀之不甚美觀,不見驚人之舉,而卻能服人;推手之功力亦甚受推崇。因此臺灣習陳氏太極者,往往再問學于王。可見王氏之藝在精不在多,而外似無華,內實菁英。現將其系譜對照杜毓澤者,列舉如下:(傳承表見附件)

貳、楊氏太極拳
   在台楊氏太極拳名家甚多,不只系出嫡傳名門,而拳藝醇正老道,功夫高強者頗不乏人,故往往享有威名,而門下英才更是輩出。間有別辟蹊徑,而另享名號者,鄭子太極(鄭曼青系)、黃氏太極(黃性賢系)等等。可以說,楊氏太極在台之發展甚為蓬勃,且推向全球,享譽國際。其次,某些宗教修煉派別,或者更專精某派武術者,或另樹一格太極拳,每從楊氏拳架而衍生,此類別另立他節說明。
  一、王延年(山西省太原市人):幼即好武,亦好丹道之術,民29年曾修道於金山派門
下,道號上壽子。民21年,承形意拳老師穆修易介紹,拜山西省政府秘書王新午學習太極拳。民34年,又承丹道名師張茂林介紹,拜于楊澄甫之徒張欽霖門下。據載,張欽霖告之曰,所傳乃「楊家秘傳」。故王氏衍派謂「楊家秘傳太極拳」。來台後,不只勤於教學,且熱心太極拳之相關發展。從習者眾,不乏社會各界各流,並遍及世界。其發起或參與之太極拳相關組織,均具開創性及代表性,諸如民40年偕眾成立「臺灣省國術會」;民49年偕陳泮嶺等成立「中國太極拳俱樂部」,任總教練。民52年與韓振聲等成立「中美文化經濟協會太極拳學術研究委員會」。民55年與韓振聲等成立「中國太極拳學術研究會」,任教練、委員會主任委員。民64年與石覺將軍(曾任考試院銓敘部長)成立「中華民國太極拳協會」,並繼石覺擔任第五屆理事長。該協會即今之「中華民國太極拳總會」。要之,王氏乃在台推展太極拳,尤其組織發展上之主要代表性人物。其門徒甚多,較資深者如侯先助、侯海全、李進川、林景泰等等。現簡列其譜系如下:

(傳承表見附件)
  二、王炬(子和)(民前1年生,山東省濟南人):其楊氏太極拳主要師承于呂殿臣,
而呂乃楊澄甫幼徒,與董英傑、李亞軒、崔一士等均為楊澄甫之得意門生。此外,王子和另有傳授,藝不只出於一家,主要有二:其一、李香遠(字寶玉)。李氏習藝于楊兆林(字振遠),兆林乃露禪長子鳳侯子,鳳侯早死,故兆林之拳藝出於班侯所授,乃楊家小架系統。此外,香遠亦曾受藝于郝為真,也有「武氏太極」之傳。其二、李壽籛。王子和來台後,曾又與壽籛苦練兩年,壽籛藝乃少侯及班侯之徒僧妙蓮所授,也是小架系統。董英傑於《太極拳釋義》中曾云:「振遠先生之拳系緊湊之架子,打來不快不慢,澄甫先生系寬大柔綿而緩,少 侯 先生則緊湊而速」。故詳究之,王子和之太極拳兼楊武二家,武氏出於郝為真,就楊家而言,又兼班侯、少侯、澄甫三者。一般說來,王氏之拳架概以平跨走趟子,特重腰腿功夫之鍛煉,演來松柔而舒展,大開大展,招招之間,均出諸以精準之線條。中軸安穩,手足出以自然,狀似懸絲傀儡然。而拳趟走來,極富綿延不絕而快慢有間之獨特韻律感,實暗藏玄機。此外,又特重推手訓練,彼名之為「對待發勁的架子」,來自于楊家小架之緊湊快速手法,及剛猛之勁,在推手中練習。發人剛中帶脆,手法快速連綿,角度出之以巧,不見濁力。准此,體用兼備,次第儼然。尚值一提者,王氏有二徒,一為郭秉道,一為鄧時海,均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系教授,故王氏傳衍,布於各級學校之中,使其推廣佔有一定之優勢。當然,其門徒遍于社會各界,不乏名流,自不待言。王氏授藝之處,名為「華步庭」,而其拳藝又名之為「楊氏武藝廣法系統」。現錄其譜系如下:
     (傳承表見附件)
  三、鄭岳(曼青、曼髯)(民前10年~64年,浙江省永嘉人):鄭曼青早於大陸即享
1.威名,曾任職中央軍校及任湖南省國術館長,其拳藝依陳微明所敘,乃出於楊澄甫,陳氏云:「楊師澄甫南來,(鄭氏)從學太極拳六年,師德配侯夫人抱疾垂危,得君援劑而起,師感之,悉以口訣相授,他人所未聞也」,此外,複有道家內功傳承,陳微明云:「(鄭氏)至蜀,複遇奇士與究,道益晉」。而其門內則多傳承自張欽霖而來之左萊蓬,左氏內功。鄭氏於台公開授太極拳甚早,其門徒頗多以授拳為專業,門下菁英輩出,均卓然成家,個個能打,在台蔚為一派,故或稱為「鄭子太極拳」,乃楊氏在台傳承而別子為宗者。鄭子太極拳要求,全身要鬆淨,所站之樁是高架子,但跨腿足能接地之力,狀似柔軟無力,然觸之發勁十分剛猛渾厚,特徵十分獨特。其能蔚為一派,喊出名號,特徵明顯亦要因之一。鄭氏人稱「五絕」,蓋指其身兼拳、醫、詩、書、畫五藝,更善囑文,於拳理之闡揚,著作甚豐。其門下弟子正式叩頭拜師者近百人,較富聲名者,依入門長幼之序,畧為此1.劉錫亨 (曼公指定之掌門大師兄,曼公仙逝後, 繼任時中學社社長,任期長達13創辦研究班培訓鄭子太極拳教練人才)2.羅邦楨 (美國)3.黃性賢 (馬來西亞)4.陶炳祥 (台北)5.宋志堅 (台北)6.徐憶中 (現任時中拳社社長)7.干嘯洲 (台北)8.鞠鴻賓 (高雄)9.林宣敏 (桃園)10.陳志誠 (美國)11.徐逢元 (美國)12.吳國忠 (苗栗)13.柯啟華 (台北)14.張肇平 (台北)15.廖禎祥 (台北)此外尚有 王建今王詩章梁棟材施漱芳許崇明葉秀挺郭琴舫周德培劉宗表于賢文綦江濤楊崇堅陳紬藝蘇紹卿…等人。(洋人弟子不在其列)等等,再傳徒眾,不計其數。而諸子均望重一方於太極拳界。系出吳國忠之陳取寬氏於臺灣嘉義成立「如魚太極拳學院」,駸駸然有成家之象。
  四、黃性賢(民前1年~81年,福州人):少時即學白鶴拳、羅漢拳,來台後又拜虎尾
二高林國仲為義父,習百草傷科與縱鶴拳。又訪鄭曼青,入其門下。民44年曾參加臺灣省國術比賽,得太極拳組總冠軍。45年應新加坡福州十邑同鄉之請,赴新加坡授拳,此後即在星馬授藝。民69年後又逐漸返台活動傳藝,達數十次。尤其「鬆身五法」相當廣傳。晚年退居馬來西亞砂朥越州首府古晉「靜居晚棲」,終返逝于福州,落葉歸根。黃氏太極拳藝出於鄭子之門,而其福州鶴拳功底乃究其武學不可忽畧者,終能獨樹一格或得力於斯。其成名甚早,以故飄然南渡南洋,再返臺灣,頗能風靡一時,功夫高強甚有傳誦,故又名之為「黃氏太極拳」。其在台弟子以施錫欽、王明義較有名。
  五、張敦熙(江西安義人):張敦熙先習「字門拳」,少時又兼習各家。民19年于天津
拜通臂門張策二弟子周景海為師,而張策為「京東三張」之首。張策以通臂成名之後,又拜學太極拳于楊健侯,故張敦熙兼習有楊氏太極拳。據其門下弟子言,張氏之太極拳,手法快速,而擅長節拿抓閉,內勁甚深。其於學術研究投入頗多,作品具一定學術水準。張氏在文化大學國術組授課多年,弟子多該時之後出。
  六、熊養和(江蘇阜甯人,曾任阜甯縣長):幼即廣泛接觸武術,所學太極拳出於楊家,
來台後避居宜蘭,逐漸傳授其武藝,太極之外名之為少林。而太極相關有拳、刀、劍等,均有專著,為在台授太極拳較早並影響力較大之諸子之一。其拳架大開大合。入門所練,強調低襠,幾乎貼地而行,類陳家溝之「娃娃架」。早年之門生有俞賢詮、郭延獻、楊清玉、林祥華、簡天拱、林連富、陳皇、呂振忠、孟善夫等。幼徒黃清麟頗能保全其藝。其嫡孫熊乃祺能繼祖藝,現均居臺灣宜蘭。
 參、其他流派
  一、孫氏太極拳:在台傳人有李燦(女士)、趙錫民、張英建、張世榮等人,均系鄭懷賢
乙系,而習之于成都。且不專主太極,蓋形意、八卦均必兼學,其中李燦親近鄭懷賢多,能藝多。張英建曾獲台港澳國術總冠軍,張世榮授藝于台南。張世榮門下有 張少泉 教授,精于科學理論,結合科學,有《撒放論》等著作,允稱難得之作。另有居浩,曾著《孫氏太極拳》一書,當亦習此派。
  二、武氏太極拳:約有張峻峰氏有授。張氏乃山東省鄒平縣人,其八卦掌系出高義盛,形
意拳系出李存義與張兆東,而太極拳則系出郝為真,故其太極拳明顯結合了形意、八卦,而張氏在台形意、八卦之聲名掩過太極,故此系傳之不廣。
  三、吳氏太極拳:早年在台有八步螳螂拳名師衛笑堂習此。自稱乃在上海向精武體育會的
吳鑒泉所習。後民70年左右,有霍潔泉者來台定居,也有所推展,霍氏習於「香港鑒泉太極拳社」之吳公儀,為吳之入室弟子。自名其吳氏太極拳為「精武迷蹤太極拳」,為紀念吳鑒泉之友霍元甲。
  四、吳峻山派太極拳:為中央國術館吳峻山氏所傳,又稱八卦太極拳。吳氏太極拳實出自
郝為真,八卦掌出自董老公。曾任中央國術館教務長,其弟子在台能傳其藝者有二,其一李元智,中央國術館第二期,畢業曾留校為教師。其二為傅淑雲(女士),乃參加第十一屆柏林奧運會表演隊員之一。來台以傅之傳人較多。如台中馮向華將軍等人能此藝。
 肆、兼長太極拳之名家
  一、陳峻峯(泮嶺)(民前20年~民國56年,河南西平人):曾任河南省國術館長、
中央國術館副館長、黃河、長江水利工程總局局長等要職。來台又曾籌設逢甲學院。由於陳氏歷任要職,武術兼習各家,率出名門,故乃臺灣早期最具影響力之武術界人士之一。陳氏幼從乃父習少林,民初,從李存義、劉彩臣習形意,從佟聯吉、程海亭習八卦,從吳鑒泉、楊少侯、紀子修、許禹生等習太極。民16、7年間又曾至陳家溝研究陳太。陳氏在綜合諸家之後,編有共九十九式之太極拳教材,自稱兼采陳、楊、吳各家之長,姿勢選擇其較優,運動求其量大,應用擇其較廣,複溶合其四十多年之經驗及體會,並於民52年將之出版。目前在台或稱「九十九式陳氏太極拳」,實則除融合陳、楊、吳三家外,頗參有形意、八卦之義,故該趟拳架,綜合多種多家,習之不甚容易,而架式舒坦大方,體用賅備,確系優秀之創作。溯其源流,陳氏實蘊有統一太極拳架式之念。蓋民30年間,國府教育部、軍訓部曾合辦國術教材編審委員會,陳氏主持會務,經三年,編成統一教材五十餘冊,掛圖四十餘幅,未曾付梓,而內戰失利來台,原稿盡失。陳氏掛念於心,故來台後乃以個人之力繼踵前事,首先即編創出此一「九十九式太極拳」,故其書名之為「中華國術太極拳教材」而不稱他名。陳氏常年在台中農場授藝,其譜系如下,目前以黃裕盛氏推廣最力。
(傳承表見附件)
 二、張祥三、常東升、高芳先等氏:其中張祥三系山東黃縣六合螳螂拳名家丁子成之徒,
于民15年之「黃縣國術研究會」習得太極拳。常東升乃保定快跤名家,名聞中外。高芳先系青島國術館系統,亦以摔跤為拿手。故諸子之太極拳架子,均以楊家大架為底,卻不標榜嫡傳師承,而各擅專場。故張祥三多以六合手法,常、高二氏則多以摔跤詮釋拳架用法,亦能備一格。蓋此類拳家所在多有,今徒舉三氏為例。
 伍、佛道門內的太極拳

 一、南懷謹:約民66年左右,南氏一時心血來潮,就傳了一套太極拳給學生,當時臺灣
黨政高官如王升、蕭政之等人均同學,助教為李蔚亮,故而李學得較全。後中央大學余傳韜校長請南氏去傳授,也是李氏前往,教了三年。南氏只是休閒性質,未言師承何人,但系楊家套路,有些變化,架子低,弓馬要求多,以腰為主,旋轉往往達一百八十度。臺灣商界名人尹衍梁及政大企研所一些教授也學過。目前李氏在政大實小也教了十多年了。南氏並不刻意要發揚,曾有錄影帶傳世。
  二、劉培中:劉氏為臺灣昆侖仙宗的創派師父,也傳有太極拳,稱「道功拳」。劉氏曾參
與臺灣太極拳界活動,並著有《道功拳劍秘錄》。據雲先由大內甯壽 宮梁姓老 先生所授,複由道祖(太上老君)再授。拳架類楊家老架而有異,第一、招式名稱有不同,第二、練法有不同,系深深結合該派修煉內丹術之法。該宗派甚為重視此一趟「道功拳」,其門下馬廷基言:「蓋言道者,非自修身無由得成,然修身之法,不外學道與學道功太極拳兩事,因道之靜坐與道功拳,都是以修練本身關竅為主,同時因其理相同,其目的均在求長生不老,進而修煉成金仙不壞之體」。目前此派以張肇平、馬延基、林宜正、安守剛推廣較力,其中張肇平曾任太極拳總會理事長兩屆,馬廷基兼習多家太極拳,林宜正專注推廣道功拳,安守剛同時也大力在推動陳小旺系之陳太,故此派道功太極拳與太極拳密切相關而活力充沛。實則許多臺灣太極拳家都同時也是昆侖仙宗門人,接觸道功拳應不意外,比如李成枝、黃裕盛等人。
結論:
臺灣的太極拳來自中國大陸,然兩岸分隔越半世紀,其間固然不乏交流,時空畢竟有異,因此,臺灣的太極拳有了自己的傳衍發展。如果站在宏觀的角度,臺灣的太極拳是研究中國武術獨特而有趣的對照組,是中國武術演進史上,珍貴的資料。
臺灣人相當熱愛太極拳,在各社區,均有人推廣。這半世紀以來,雖然也遭受許多新興的,類似的運動專案的挑戰─其中最具挑戰性的為「外丹功」及「元極舞」─,但是太極拳卻屹立不搖,時間證明了太極拳的優越,以及臺灣人對太極拳的喜愛。
批註:
  主參考徐紀,<太極先輩 杜毓澤 老師的技藝與傳承>《力與美》第3期,民79年7月。
  周劍南,<太極拳歷史的研究>《中國武術史料集刊》第三集,民65年10月。吳明雄
  手稿,<杜公毓澤太夫子在台傳承>。有關陳太,另均參考<陳氏太極拳專題>《臺灣武
  林》第11、12期,2002年9、12月。
  主參考王鶴林編著,潘詠周修訂,《陳師福生傳太極拳法引蒙》,民67年5月。
  主參考洪允和,<陳氏太極拳陳發科宗師嫡傳八十七歲 潘詠周 老師》《力與美》第26期,
  民81年6月。洪允和提供傳承名單。邱金松,《臺灣地區國術發展之調查研究》,民85
  年6月。
  參 徐紀,前引文。邱金松,前引書。
  參邱金松,前引書。
  主參考邱金松,前引書。夏瑞江,<王晉讓八十五歲陳家太極拳小架宗師>《力與美》第
  9期,民80年1月。王晉讓門內流傳錄影帶前言,王氏之自述。吳明雄手稿,<我學陳
  家溝趙堡鎮拳的經過>及師承表。
  楊家秘傳太極拳相關網站。邱金松,前引書。
  參蘇桐鳳,<太極拳源流述要>《中國武術史料集刊》第二集,民64年9月。黃順意,
  <太極聖手 李寶玉 先生>《力與美》第101期,民87年9月。吳周升,<「華步庭」
  主人王子和及其弟子們>《力與美》第13期,民80年五月。邱金松,前引書。
  參鄭曼青,《鄭子太極拳十三篇》。鄭曼青,《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吳國忠,<太極拳大
   師鄭曼青 先生>《中國武術史料集刊》第五集,民69年6月。傳承譜系,依劉錫亨入室弟子徐正梅所提供。
  參施錫欽,<太極拳名師黃性賢一生傳奇(上)(下)>《力與美》第64、65期,民
  84年8、9月。林宏恩,<黃性賢大師-其人其拳其功()>未刊手稿。
  參張敦熙<自述>,< 張敦熙 老師通臂拳的教、學、傳>《健身基本功法》,民85年9
  月。
  參熊養和,《太極拳釋義》,民52年12月。《太極劍法圖解》,民60年11月。《太極
  刀單雙練法圖解》,民66年9月。
  參邱金松,前引書。張少泉相關著作。
  參邱金松,前引書。
  參邱金松,前引書。黃同親,<八步功夫學苑 左顯富 老師專訪>《臺灣武林》第2期,2
  000夏
  參蘇桐鳳,前引文。中央國術館史編輯委員會,《中央國術館史》,黃山書社,1996年
  6月。另 馮象華 先生訪談稿。
  參陳泮嶺著,《中華國術太極拳教材》,民52年2月。陳天一,< 陳泮嶺 先生與河南國術
  發展>《中國武術史料集刊》第二集,民64年9月。邱金松,前引書。
  參張祥三,《張氏實用太極拳》,民70年。另據常東升之徒翁啟修及高芳先幼徒唐人屏氏
  所述。
  參李蔚亮訪談稿及光碟。
  參《仙宗通訊》,甲戌年夏季號、秋季號,第八、九期。另據安守剛訪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