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日 星期二

太極拳的醫學效應

太極拳的醫學效應

練太極拳有多好﹖也許很多人都聽說對身體很好,但不確定到底真的好在哪裏。這一篇文章就以練習太極拳後的醫學效應為重心,跟大家做個詳細的報告。
目前醫學上已經證實的效應裏,練太極拳對於心血管疾病免疫力降低平衡能力失調腦神經衰退以及糖尿病,有非常顯著的改善效果
這些研究成果,是由國內外的醫學研究機構所研究並發表出來,而且很多相關研究成果,都已經刊於各種著名的醫學期刊上。
心血管疾病的效應
心血管疾病通常跟膽固醇有相關,身體內膽固醇越多,越容易有心血管疾病。
而觀察心血健康的指數,一般常用血管順從度以及血管阻力來分析。血管順從度的數據是越高越好;而血管阻力的數據則是越低越好。
下面兩篇報導,證實了練習太極拳的確對心血管疾病的病人有其醫療上的實質幫助。

一、醫學證實太極拳能降低血管阻力
(中廣新聞2005.07.28許佳惠報導)
很多老人家一早在公園裡練太極拳,強身健體。醫學證實,練太極拳的確能夠增加平衡感,降低膽固醇和血管阻力,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針對七十位成年人所做的研究也發現,只要練拳三個月,體力就有改變
武俠小說中,武當派祖師張三豐自創的太極拳,練得好能稱霸武林,練不好也能強身健體,電影「推手」就是太極拳當中的一個招式。
練太極拳多年的仁愛醫院社區醫學部主任王俊雄表示,近年來國內外針對太極拳做研究,已經證實多練太極拳,可以增進身體平衡,老人家比較不會跌倒,還能降低血壓跟血脂肪
為了研究太極拳對成年人心血管疾病的影響,王俊雄主任找來二十六位剛學太極拳和二十八位沒練太極拳的人,以及十六位練拳超過兩年的人,進行比較,這七十人平均年齡在五十七歲到五十九歲之間,結果發現,只要練拳三個月,體內就有變化,平均來說,膽固醇可以降低百分之八血管順從度,也就是血流的順暢程度,可以提升百分之八點四四,而血管阻力則降低百分之六點三九,這些改變都具有統計學上的意義
醫師表示,練拳越久,改善幅度越大,有一位練拳幾十年的九十四歲阿伯,看起來就像六十歲,整天還騎著摩托車到處跑,醫院計劃下一步要研究練太極拳對大腦的影響。
原文網址: http://tw.epochtimes.com/bt/5/7/28/n1000678p.htm

二、練太極拳,改善血管彈性
(中國時報張翠芬2007.03.22 台北報導)
你擔心血管硬化嗎?不妨開始練習太極拳吧!陽明大學傳統醫藥研究所助理教授呂萬安醫師研究發現,長期鍛鍊太極拳,確實可以改善中老年人動脈硬化
現代人飲食不當,動脈硬化將導致猝死的危機,運動有沒有辦法改善血管的健康?答案是:可以的!呂萬安醫師以17位太極拳和20位太極拳初學者進行研究,運用DynaPulse 200M儀器測量參與者的肱動脈血管彈性度,並比較血壓升降情形。
研究過程長達3 個月,太極拳初學者經過為期3個月,每星期鍛鍊7次,每次40分鐘的楊式太極拳練習,結果有明顯的改變,呂萬安醫師發現,太極拳初學組在訓練後收縮壓和脈搏壓全部下降,收縮壓從126.9±10.7mmHg下降為118.8±17.3mmHg,脈搏壓從58.5±9.6mmHg下降為51.3 ±13.3mmHg,下降幅度都具有統計學上的意義。
至於血管彈性方面,肱動脈血管彈性度上升,從5.28±1.69%/mmHg上升為6.35±2.54%/mmHg,在統計學上的意義顯示,運動鍛鍊讓血管變得更有彈性了。
呂萬安醫師表示,長期鍛鍊太極拳確實可以改善動脈動脈硬化的現象,他建議,中老年人應養成運動習慣,並持之以恆長期鍛鍊,太極拳很適合在社區推廣,做為中老年人天天練習的健身運動。
原文網址: http://health.chinatimes.com/sick.asp?aid=2181

免疫力的影響
免疫力的強弱,可以代表一個人容不容易生病。免疫力強,自然百病不侵;免疫力弱,病毒就容易侵襲,而造成生病。
隨著年齡的增大,人的免疫能力會隨著身體機能的衰老而逐漸降低,下面這一篇研究報告,就告訴了我們練習太極拳能增強免疫力。

一、美研究稱老人家練太極拳有益免疫系統,避免帶狀皰疹上身
(紐約路透社2007.03.-24報導)
研究人員週五說,中國傳統的太極拳可以增強老年人的免疫系統,增加對抗帶狀皰疹(俗稱皮蛇)病毒的疫苗功效。
研究人員發現,太極拳也能改善老人家的免疫系統,以對抗帶狀皰疹病毒所造成的疼痛與皰疹。
老年人注射疫苗加上練太極拳的話,體內的免疫系統功能可達到年輕人的水準
率領這項研究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麥可厄文(Michael Irwin)教授說,「這些研究結果令人振奮,因為研究的結果也涉及諸如流感和肺炎等其他傳染病。」
「疫苗通常在老人家身上沒有顯著作用,這項研究顯示,練太極拳或許可補其不足,並加強如流感等其他疫苗的效用。」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所引起。小時候得過水痘的人容易得帶狀皰疹。這種病毒可潛伏體內,隨著免疫系統因年齡增長而減弱,就可能引發帶狀皰疹。症狀可能疼痛異常,並通常會持續三至五週。
根據這項發表在4月號《美國老年醫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的研究,60歲以上的老人約三分之一會罹患帶狀皰疹。

二、運動激烈 反傷害自體免疫
(中時電子報 夏念慈 高縣報導)
長庚醫院研究報告指出過猶不及都容易生病,鼓勵糖尿病患練太極拳改善病情
高雄長庚醫院跨專科研究團隊發現,激烈運動會傷害人體免疫功能,中國傳統太極拳卻能有效改善糖尿病人血糖質與提昇免疫力,鼓勵糖尿病患常練太極拳及做氣功有助改善病情。
這項研究結果獲英國運動醫學雜誌重視,並認為可能繼印度瑜珈熱之後,再度掀起全球學中國太極拳風潮。高雄長庚研究部指出,原本醫界強調第2型的糖尿病患應落實運動及減重,及早減低體脂率有助降低血糖值改善病情,因而不少患者採用跑步、快速游泳、健身器材等較激烈的運動方式,期能及早減重降脂。其實卻適得其反,反而傷害患者自體免疫力,容易生病。
這項結合高雄長庚新陳代謝科、復健科、護理部等跨領域團隊研究成果,昨天首次在國內公開發表。

為了解中國傳統健身運動對人體影響,高雄長庚護理部還特別在鳳山開辦社區老人太極拳班,檢測60多名學員運動前後身體變化,現已完成2階段式研究成果。

高雄長庚研究部主任楊崑德說,第1階段研究成果顯示,健康老人練太極拳3個月之後,調節免疫功能的T細胞數量增加2成,且雙腿行動關節靈活度及速度也改善了,讓老人起得輕鬆,也不容易感冒了。第2階段研究則針對臨床糖尿病患練太極拳運動前後身體狀況檢測統計,找出太極拳有助降血糖改善糖尿病情的機轉。

楊崑德說,糖尿病患練太極拳,能增加調節T細胞數量,減經蛋白質糖化程度,提高抗發炎蛋白質數量,進而減低抗發炎指數,達到降低血糖值的功效。

他還進一步指出,包括健走、非大量流汗的有氧運動、游泳速度放慢等運動方式,與中國傳統的太極拳、氣功等運動,均屬釋氧量總承受量5成5的中度運動。這種運動方式不會傷害人體免疫功能,反而提高免疫功能,甚至有改善血糖值的功效。楊崑德建議,中老年人及糖尿病患者的運動方式,應避免過於激烈,採用適當的中度運動健身。


血糖的控制
糖尿病的主因,就是病人血糖控制能力不佳。而下面的報導證實太極拳訓練能改善病人身體對血糖的控制能力。
太極拳有助改善二型糖尿病病情
(新聞引據:路透社 2007.03.09楊明娟撰稿:鍾錦隆編輯)
根據台灣長庚紀念醫院所做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中國傳統的武術太極拳,可能有助改善二型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協助他們提升免疫功能以及改善血糖控制。所謂第二型糖尿病、又叫非胰島素依賴型或成人型糖尿病,這類病人即使體內仍製造胰島素但血糖值仍會上升。
這項研究要求32名罹患糖尿病的男女患者,接受為期 12週、每週3小時的太極拳課程,結果發現,他們的A1C(糖化血色素)明顯下降。A1C是血糖控制的測量指標。
此外,接受測試者體內的調節T細胞 (regulatory T cell)也明顯上升。調節T細胞是一種免疫細胞,可以對會對特定病原分子產生專一的辨識能力,也就是免疫記憶,可以提升人體的免疫能力。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3月份的美國「糖尿病治療期刊」(Diabetes Care)。

對平衡能力的影響
太極拳是緩慢且平衡的運動,對於行為能力控制不順利的柏金遜症有什麼樣的幫助?下面這一篇新聞就做了詳細的分析:
增強平衡力防跌倒練太極拳
(新聞引據:明報2007.03.23潘詠珊訪問/ 梁小玲編輯)
練太極拳不單可以養生,有研究顯示,練太極拳能增強身體平衡力,加強單腳站立的穩定性,有助防止跌倒,對柏金遜症患者具有復康治療的作用。其實即使是普通人,也可以經常「練太極拳」,強健體魄,防患於未然,不如齊來學習一招半式吧。
柏金遜症並非罕見的疾病,香港現時約有 12,000名患者。這種病至今無法根治,只有靠藥物控制病情,不過,如能勤做運動,練太極拳,對病情可能會有幫助。

腦神經衰退影響活動
柏金遜症是一種慢性腦神經組織衰退疾病 ,由於腦幹內稱作「黑質」的部位出現退化,未能產生足夠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令腦部指揮肌肉活動的功能受到損害,直接阻礙了患者的活動能力。
香港柏金遜症基金會董事、現任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內科顧問醫生蔡德康表示,柏金遜症的早期運動障礙包括手腳震顫、肌肉僵硬、走路時雙手缺乏擺動、聲調單一、面部欠缺表情等;中期病徵會加重,影響日常生活,如穿衣服時動作緩慢,從事體力勞動者會感到工作效率下降;到了晚期,會出現吞嚥困難、排便等自主神經障礙、重心向前,走「碎步」,甚至出現認知功能障礙。
柏金遜症對活動能力的影響非常大,練太極拳這種看來「靜態」的運動究竟對患者有何幫助呢?

太極拳具復康治療作用
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副教授麥潔儀博士曾與同事合作,於 2003年發表一份研究報告,對太極拳在增加平衡力和單腳站立的穩定度方面予以肯定。研究對象分成兩組(每組 19名長者),一組向來有練習太極拳,另一組則向來有做其他運動。兩組人均須最少練習一年太極拳,每星期最少 3次,每次 30至 45分鐘。結果,向來有練習太極拳的組別,無論在平衡力和單腳站立的穩定度方面均較另一組優勝。

麥博士稱,太極拳對柏金遜症患者有以下療效﹕
一、 增強平衡力
太極拳的動作要求前後左右的移動重心,可以增強身體的平衡力。柏金遜症病人因為肌肉無力、僵硬,動作緩慢,超過一半會跌倒。研究顯示,練習太極拳最少一年後,單腳站立的時間能增長,單腳站立超過十秒的話,跌倒的機會便會大減。一個人跌倒時多是因為正運用單腳或是正在走路,練習太極拳後身體左右搖擺的幅度會減少。」
二、 提高走路速度和步幅
「患者走路緩慢,行『碎步』,練過太極拳後走路速度會加快,步幅也增大。外國有研究顯示,患者走路的信心會大增。」
三、 加強肌肉力度
「患者很多時無法挺直身子,而太極拳因為經常要屈膝練習,能增強大腿的肌力,從而令身體挺直。」
四、 增加身體柔軟度
「柏金遜症病人的腰部尤其僵硬,太極拳有很多轉身動作,能增加身體的柔軟度。」

對腦神經的影響
太極拳是除了對外在的平衡能力有幫助之外,對內在的腦神經也有舒緩緊張的作用,下面這一篇報導就可以證明太極拳在這方面的效用:
練太極拳有助緩解緊張性頭痛 
(新聞引據:大公網 2007.05.02報導)
【大公網訊】根據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日前公布的一項研究報告,練習太極拳有助於減輕成年人緊張性頭痛症狀,並可增強患者身體多個方面的機能。

據新華社洛杉磯5月1日電,報告說,研究人員組織緊張性頭痛患者進行為期15周的太極拳練習。經過練習,這些患者的頭痛症狀有所緩解。科研人員在對練習者的身體各項功能進行測試後發現,患者的體力、社交能力以及精神狀態等方面也有很大改善。

研究人員說,精神過度緊張和壓力是引起緊張性頭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太極拳是一種靜中有動、使人放鬆的運動,能夠有效調節人們的身心和諧。練習太極拳可以提高練習者全身各系統器官的機能,增強體質,達到有病治病,無病健身的作用。

研 究人員指出,這一結論符合醫學理論,因為練習太極拳要求心靜和注意力集中,動作需要完整連貫,由眼神到上肢、軀幹、下肢,上下照顧毫不紊亂,需要有良好的支配和平衡能力。這一切都要在大腦較緊張的活動下完成,對中樞神經系統起到間接的訓練作用,從而提高了中樞神經系統緊張度,活躍其他系統與器官的機能,加強了大腦的調節作用。

這項研究成果刊登在新近出版的《補充和選擇醫學》期刊上。
原文網址: http://www.takungpao.com:82/news/07/05/02/GY-730593.htm

結論﹕太極拳的醫學效應
根據上述幾篇醫學報告,我們可以得到下列結論
以目前的醫學報告可以證明,只需要三個月的持續練習,太極拳對於外在的肢體行動、平衡能力,以及內在的腦神經都有相當良好的控制作用
而在身體器官上面,可以改善心血管的問題以及強化免疫系統的功能。
而在各種不同的疾病裏,以控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柏金遜症、帶狀皰疹及緊張性頭痛都有得到改善的證明。
既然知道了太極拳有這麼多的好處,那還等什麼呢?找個適合自己練習的時間、地點以及夥伴,一起為了健康練太極拳吧!


 ※ 以上文章轉載於網路。祝大家身體健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